对于很多家长来说:孩子不会交朋友,是让他们感到很头疼的事。特别是当别的孩子们一起玩得其乐融融,而你的孩子却很难融入其中,作为家长真的是既焦虑又无助。
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等曾提出,儿童在“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”,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,一个是同伴的世界。他们认为,同伴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。
很多家长往往更了解亲子互动,而对于孩子们的同伴世界,并不了解,所以才容易焦虑。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: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规律是什么?同伴在儿童发展中具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?如何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?
同伴,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指的是,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。也就是和其年龄相仿、语言等发展相近的人。同伴关系主要是指,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。
1、在0-2岁(婴儿期),这个时期的孩子,更多的是平行游戏,在一起时很少互动,各玩各的。
2、在2-5岁(幼儿期),这个时期的孩子,进入联合游戏阶段,一起玩,相互追随,但无组织分工,只做自己想做的事。他们开始主动结交一两个好朋友,喜欢和好朋友共同参与一些活动,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、频繁和持久。
3、3~6岁的孩子,暂时还没形成友谊的概念。孩子们之间的关系,更多的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。这个时期的友情还很不稳定,孩子们经常玩在一起的,往往与谁玩具多、谁乐意分享、谁住得近有关系。
4、4~9岁的孩子,慢慢进入合作游戏阶段,有规则、有目的、有组织、有分工地在一起玩游戏。追求一致性,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,否则就不是朋友。
5、6~12岁期的孩子,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了解,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。
6、9~15岁,亲密的共享阶段,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,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,要互相保持信任和忠诚,甘苦与共。这一段时期的友谊具有稳定性,但是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。
心理学家认为,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动因,与同伴的良好交往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,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,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。
具体来看,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:
1、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。
触发内向孩子的社交主动性应该从家庭内部开始做起。先从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开始,试试每周举行一次家庭会议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东西、玩游戏、分享最近遇到的有趣或糟糕的事情。孩子在体验中发现了与人交往的乐趣,也就愿意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了。
如果孩子想跟别人玩,但是又不敢,我们可以怎么做呢?先带领他们融入别人的圈子吧!
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预热的时间,把他带到旁边观察,让他知道那些人都是谁,让他心里有个底。
比如小朋友们在玩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,我们就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:“你愿意做一个病人吗?”然后跟扮演“医生”的孩子说:“你今天很忙啊,又来了一个新病人。问问他哪里不舒服?”这样,就把自己的孩子介绍到游戏里了。
3、家长还可以主动组织活动,邀请其他孩子来家里玩。
孩子一两岁的时候,我们每次只邀请一个小朋友到家里就行了,家长可以设计一些适合两个孩子玩的游戏,比如唱唱童谣,玩玩拍手游戏,并且一起加入进来,给孩子们示范可以怎么玩。
到孩子三四岁,我们就可以多请几个孩子来家里玩,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,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角色(过家家、看医生、去商店买东西、餐厅等),都参与到游戏中来。
①赞美别人。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;要经常问孩子,你身边的这个人有什么优点?
②乐于分享。激发孩子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力。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,孩子的物权意识越强,对自己的玩具越有安全感,会更愿意分享。
③学会倾听和沟通。引导孩子学习倾听别人的时候需要怎么做——眼睛看着对方、不能急着打断别人的话、回应相关的问题,不清楚的话可以再问一次;而沟通的时候,我们要先想清楚了再说,要观察对方的反应,给对方表达的机会……
当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,父母不需要急着干涉,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力,尝试自行解决矛盾。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闹矛盾了,问他下面几个问题:
一个一个问题澄清下来,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,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和需要,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,最重要的是,他们可以从这一次小小的冲突中,学习到以后怎么和别人相处得更融洽。家长们大可不必太过担心孩子之间产生摩擦和冲突,反而是这些摩擦和冲突,成为了我们引导和教育孩子的契机,也成为他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台阶。